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山西)位于黃河中游晉陜峽谷南段,地貌以河流峽谷與黃土丘陵為主。黃河干流河谷在公園內為峽谷地貌且最狹窄,河床寬20~300m,河底海拔420~450m;河谷兩側基巖高聳,谷肩以上為黃土丘陵。分水嶺殘存少量黃土殘塬,沖溝頂部及外側為黃土梁及黃土峁,海拔700~900m。黃河支流溝谷深切,下游基巖裸露,上游為黃土深谷,崖高而陡,溝窄而深。
公園內地層主要出露中生界三疊系中三疊統二馬營組和第四系中更新統離石組、上更新統馬蘭組以及全新世黃土。公園內未見巖漿侵入。
公園位于鄂爾多斯板塊東南邊緣,基底由太古界變質巖系構成。古生代構造運動表現為以整體升降為特征的地塊波動,形成海陸交互相沉積。中生代燕山運動以來地殼構造運動較為和緩,中生代三疊紀至新近紀以整體升降為主,地層總體呈單斜狀向西緩傾,傾角多在3°以下。節理發育,在平面上常組成棋盤格式構造。
▲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主碑
壺口瀑布為黃河第一大瀑布,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條黃色瀑布,也是我國僅次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世界罕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瞻。瀑布奔騰呼嘯,跌入深淵,飛流直下,排山倒海,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
▲黃河壺口瀑布
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沖刷成一巨溝,俗稱“十里龍槽”,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其形如巨壺沸騰,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春秋季節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
▲黃河壺口瀑布
冬季河面封凍,瀑布多成冰凌,地表來水減少,壺口流量降至150~500m3/s,激浪不大,飛出槽面水霧甚少;急流飛濺,形成彌漫在空中的大霧,即“水底冒煙”一景。給人以心靈的洗滌和震撼。在這里,古今詩人和音樂家們奏出了一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黃河兒女的心聲!
▲黃河壺口瀑布
十里龍槽是黃河向源侵蝕作用形成的石質深槽河谷,是萬里黃河最狹窄處,寬30~50m,深約50m,石岸距水面高約20m。從壺口瀑布延伸至孟門島,總長4600m。隨著向源侵蝕作用的不斷加強,龍槽加長,壺口瀑布逐漸后退。
▲黃河壺口十里龍槽
壺口瀑布附近基巖河岸上分布數十個壺穴,單個壺穴的直徑為30~120cm、深20~150cm,平面上呈圓形、橢圓形,剖面上多呈柱形、錐形或壺形。這些壺穴是河水攜帶的沙礫在河床和石岸上旋轉沖擊、磨鑿產生。
吉縣壺口棋盤格式構造發育于二馬營組上部地層表面,兩組相交成近直角的X節理構成棋盤格式構造。兩組節理方向分別為70°和350°,傾角近直立,為巖石在成巖作用過程中受側向擠壓應力而傾城的兩組共軛剪切斷裂面。
▲壺口棋盤格式構造貫通節理
▲壺口棋盤格式構造
《尚書·禹貢》記載:“壺口當河水之沖,奔潰迅疾,必先殺其勢,而后河可治!逼俨枷掠5公里,有兩個江心島,相傳原為一整塊,是女媧補天的神石,稱作“息壤”,是鯀治水時從天庭盜來堵塞洪水的。洪水堵不住,后來大禹治水把它劈開,疏通洪水!端涀ⅰ氛f:“禹治水,壺口始!贝笥磉在距此不遠的衣錦村取妻成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至今村里人還把禹王廟稱為“姑夫廟”。
消息